光明日报讯(记者 韩业庭 通讯员 肖新超)明亮的厂房里,100多台电动缝纫机整齐地排列着。缝纫机前的工人们,熟练地操弄着机器,在一阵阵“嗒嗒”声中,五颜六色的布料,飞快地生成一件件成衣……5月3日,记者走进河南项城高寺镇张老家村的松鑫服装厂,立刻被眼前的忙碌景象吸引了。
松鑫服装厂是张老家村的第二个扶贫基地。自2017年4月建成投产以来,该厂已吸纳10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,其中仅张老家村的贫困户就有30多人。贫困户杨令在这里工作快一年了,每月收入1800多元,“虽然工资比在外地打工少些,但开支小,又能顾家,比出去打工强多了”。
杨令说出了当地很多贫困群众的心里话。脱贫攻坚过程中,进行劳务输出,一直是人口大省河南引导群众脱贫的重要路径。周口市委办公室扶贫干部、张老家村第一书记赵亚涛驻村以来,也曾考虑过引导贫困群众外出打工以实现脱贫。然而,困难也摆在眼前:外出打工一走就是一年半载,家里的一切基本都得扔下——田地无法打理,孩子没人管教,老人没人照料。此外,很多贫困户都是老、弱、病、残,也不具备外出打工的条件。
“脱贫,不仅要让群众有钱,更要帮助他们把日子过好。远赴他乡打工,挣到了钱,夫妻关系却淡了或者孩子因没人管而学坏了,那算不上好日子。”赵亚涛这样阐释脱贫和美好生活的关系。
“既然贫困群众不方便走出去,那我们就把企业引进来。”为了让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生活,赵亚涛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,决定带领当地贫困群众走一条“在家门口就业脱贫”的新路子。
去年年底,在震耳的鞭炮声中,河南中冠藤编厂扶贫车间在张老家村揭牌投产,这是张老家村引进的又一个扶贫项目。据介绍,该厂以藤椅架、家庭装饰等半成品加工为主,工艺不复杂,适合家庭妇女和老人操作。目前,该厂已吸收不少周边村子贫困户中的妇女和老人就业,他们既可以在厂子里工作,也可以领取原材料回家加工,不影响照顾家人和农活。
走进该厂车间,记者看到68岁的张勋亮正在编织藤编椅。老张是本村人,他说:“现在年纪大了,不能出去打工了,在村里这个厂子干活,每月能挣1000多元,既能给孩子们减轻些负担,又能找人说说话,日子美得很!”
“搞家门口就业脱贫,关键要摸清贫困户的情况,弄清楚每个贫困群众能干什么、适合干什么。在此基础上,要下足‘绣花’的功夫,拓宽就业渠道,这样才能让每一个贫困群众对工作顺心、满意,让他们脱贫后的生活稳定、幸福。”赵亚涛说。
在张老家村委大院,张贴着全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,每户下面都附有二维码,用手机一扫,详细信息一目了然:致贫原因、帮扶措施、帮扶人、联系电话号码等。摸清情况后,张老家村打起了一套增加就业、脱贫攻坚的组合拳。
村里先是引进了第一个扶贫项目联隆种植专业合作社,吸引安排不少贫困户入社就业,让他们由“农民”成为“工人”。随后,又引进松鑫服装厂、河南中冠藤编厂两个项目,为贫困户中的妇女和老人解决了就业。
对于不愿意就业脱贫的贫困户,村里则帮助他们“创业脱贫”,比如贫困户张勋冬搞起了养殖业,生产的“脱贫鸡”“脱贫鸭蛋”十分畅销;贫困户张国红办起了变蛋加工厂,他生产的“国红五香变蛋”登上了2018年春节郑州精品年货博览会暨河南驻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成果展。此外,张老家村还为贫困户免费安装光伏发电设备,通过光伏发电,每户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;引导贫困户加入农业合作社,每户每年分红900元。
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,张老家村的路修好了,桥架起来了,贫困户的腰包也鼓起来了。更为重要的是,乡亲们都在家门口就业脱贫,没有离别之苦,没有相思之痛,没有后顾之忧。截至目前,河南项城共有21个像张老家村一样的贫困村实现了脱贫,预计到2018年年底,项城所有贫困村将实现全部脱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