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县城变迁
1947年10月,项城县人民政府成立,1948年春,县政府驻地为旧项城县县城,即今秣陵镇。这里属第一区,亦称城关区。据史料记载:自明宣德三年(1428)项城县旧治从槐坊店(今沈丘县槐店)迁此,治所驻此长达525年之久。1942年称过一段秣陵镇。
1953年冬,县政府迁至水寨镇。为改变县城旧貌,对水寨镇城区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建设。经多次改建扩建,1985年,县城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。其中城区面积2.21平方公里。漯(河)阜(阳)铁路项城段是年通车,漯(河)界(首)公路、106国道穿城而过。供电和电讯网络伸向城乡四面八方、城西部为行政区,党、政、军机关分布于此。西北部为工业区,机械、化工、发电、纺织等工厂集中此处。高级中学处于偏东部,北部为老居民区。南部是交通枢纽站。以项城商场为中心,为城区十字街处,南北,东西大街交汇于此,商贸市场多集中于此区域内。经过30多年的改建、扩建,县城新的格局初步形成。
迎宾大道
1985年以后,项城县城市建设步入了快车道,特别是从1993年撤县设市到2004年的十多年里,更是项城市区面貌目新月异的十年。十年间,城区面积由2.2平方公里扩展到22平方公里,城区人口由4万人扩容到21万人。市区形成了以东、西大街、南、北大街、交通路、团结路、莲花大道、环城路、青年路、夹河路、文明路、文化路、富民路、工业路及城市新区湖滨路、人民路等为主干道,数十条支路沟通的道路交通网络。
城镇建管逐步规范。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;完成了行政新区、教育园区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;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建管的制度;在全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“两违”治理行动,查处违法违章案件97起。城乡建设力度加大。完成了106国道北段大修工程,完成了交通路大修、迎宾大道中修挖补和331省道抢修工程,完成6个46公里的县乡道改造项目、18个46公里通村项目,完成了谷河大桥、长虹中桥、汾河大桥等三座县乡道大中危桥改造工程。小城镇建设呈现新的面貌,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.5%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成效显著。完善了国有土地“招、拍、挂”出让程序,全年收缴土地出让金1.07亿元。全省土地二次调查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。环保工作取得突破。全市工程减排、结构减排项目全部按期完成。强力开展了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,目前,莲花股份复合肥厂、佳能热电公司均达无可视烟尘排放,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往年。城市精细化管理呈现新气象。以“三创”工作为抓手,积极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。深入开展环境治脏、秩序治乱,取缔了马路市场,规范了门店经营,禁止了乱停乱放。同时,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城区三轮车综合整治活动,规范了城市秩序,改善了城市形象。
现在放眼望去,条条道路整洁宽阔,平坦,隔离带内花草繁茂,绿意盎然;一批展现代城市风貌的办公大楼,如建行大楼、中行大楼、工商银行大楼、邮电大楼、电视广播大楼,中行宾馆、府源宾馆等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;街心花园和喷泉相辉映,绿源小区、莲花小区等处住宅小区环境优美、设施齐全,舒适温馨;市中心广场、人民公园亭台轩榭,芳草青青,令众多游人流连忘返,为人们休闲娱乐、陶冶情操提供了优美的环境。每当夜晚来临、五彩缤纷的楼形轮廓灯、礼花灯以及商业霓红灯把市区装扮得绚丽多姿,流光溢彩。
项城市已被河南省定为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市,到2013年,55平方公里,50万人口中等城市标准的城市总体规划,一定能够实现,到那时,一个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中等城市一定会屹立在豫东平原。
三、小城镇建设
项城在加快市区建设的同时,还加大了全市小城镇建设力度,按照“九个一”(一个高标准规划、一个适宜发展的框架、一个适应发展的办法、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、一个规范繁荣的市场、一片绿地、一个安全文明小区、一个龙头企业、一个产业基地)的要求,取得了新的突破。以秣陵、孙店、李寨、范集、李寨、南顿、贾岭、高寺等重点镇为代表的一批中心效应明显,各具特色、现代气息浓厚的新型集镇迅速兴起,在市域西部106国道和周李公路沿线,初步形成了一个优势明显的工贸经济隆起带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小城镇发展群。全市小城镇建设呈现出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、互促互动的突出特点,形成了重点突破、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