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|
|
单位概况: |
|
|
官会镇古称荒芜店,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,曾在这里停留小憩,豫皖两省官员纷纷聚此接驾,故取名“官会”。全镇总面积72.5平方公里,辖27行政村,136个自然村,总人口7.5万人。官会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十分便利。南临217省道,东接沈丘,境内县道有淮付公路,直娄路,全镇乡村公路纵横交错,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。
官会镇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。曾造就和培养了清代著名女诗人高梅阁、清代翰林院大学士“帝师”高钊中、清代布衣进士王子由、当代西北军名将李鸣钟等历史优秀人物。官会镇人文景点较多。在官会境内有纪念包公陈州放粮的“包公祠”。当时轰动朝野的进士桥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南大寺。
官会镇民间文化底蕴丰厚。是国家命名的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,河南省文化厅命名的“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”、 “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镇”。官会响锣,源于南朝梁武帝时期,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,2006年被河南省列为“首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2008年又荣登“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名录。在原生态官会响锣基础上创作出的“锣龙舞”被誉为“中原第一龙”,曾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“山花奖”,2000年又获全国舞蹈“群星奖”大赛银奖,河南省民间舞蹈最高奖--金鼎奖,并多次被应邀参加全国及各省市的大型庆典活动和民间艺术大赛。
官会镇作为农业大镇,土地肥沃,南北方许多作物都能生长,农副产品种类繁多。官会镇是优质中药材“白术”生产基地。以生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业蓬勃发展,优质小麦种植普遍推广;这些正成为全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。
官会镇工业经济蓬勃发展,经济发展环境良好。全镇已形成了制革、机械加工、木工家具、面粉加工、纺织制品、发艺加工、食品加工等产业。全镇上下支持工业、发展工业的氛围日渐浓厚,“工业强镇”战略得到较好落实。
官会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,镇容镇貌明显改观。官会城镇面积达3.5平方公里,城镇常驻人口1.5万人。各类个体经营商户600多家,先后投资近2500万元新建了官会镇锣龙文化广场和农民文化活动中心,官会供水厂、官会中心养老院等一批城镇配套设施,对全镇进行了硬化、绿化、亮化、美化工程,新修了东环路、幸福大道、锣龙大道等4条主干道,全镇“四纵四横”的城镇格局已经形成。商贸区、文化区、生活区、工业区、行政区、工业区五区分明。官会镇是项城市“十一五规划”的区域性中心城镇。2009年被河南省住建厅命名为“中州名镇”.
目前,该镇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,稳定为第一责任,改善民生为第一任务,解放思想,真抓实干,着力实施“农业固镇、工业强镇、文化兴镇、商贸活镇”战略,全力打造“中州名镇、商贸重镇、文化强镇”形象,构建富裕、文明、和谐、平安新官会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机构职能: |
|
|
1.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和法律法规,行使和发挥行政组织、管理、协调职能。
2.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,指导辖区内经济发展工作。负责辖区内的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,按照城市规划,落实工业、商贸业及服务业等城市经济发展任务,负责城区有关农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工作,做好财政税收工作。
3.指导辖区内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街道政务工作。
4.组织辖区内单位、部门做好城市建设管理和提高完善城市功能相关工作。
5.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、安全文明小区建设,抓好依法治理、普法教育和居民纠纷调解等工作。
6.按照人口计划要求,落实和抓好辖区的人口计划、计划生育工作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。
7.开展“双拥共建”活动,做好拥军优属、居民就业、解困以及社会保障等工作。
8.开展社区服务,发展第三产业,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服务以及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。
9.负责辖区党的建设、属地党员管理工作和各类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。
10.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映居民的要求、意见和建议,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。
11.承办市委、市政府交办的各项阶段性或临时工作任务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内设机构: |
|
|
党政综合办公室
社会事务办公室
经济发展办公室
农业服务中心
村镇建设发展中心
文化服务中心
计划生能服务中心
劳动保障所
财税所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